内容摘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创造企业和社会可共享的新增价值,从长远来看,企业自身的发展将从中受益。本文介绍了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而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和途径,以及基于价值创造理念,企业商业模式和对外报告形式的改变。
关键词:社会责任 共享价值 商业模式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存在疑虑,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将会导致自身经济利益的净流出,管理者存在抵触情绪。本文从理论上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和社会而言是一种双赢行为,将会产生企业和社会可共享的新增价值。
一、价值创造理念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是共享价值创造。即企业应该以战略的思维管理财务、制造、人力、智力、自然和社会等资源,以使企业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乃至社会价值相一致,在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者价值和社会价值。价值创造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现代企业目标的发展趋势,即从股东价值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发展,从企业价值向社会价值发展。
股东价值最大化强调价值的创造,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强调价值的分配。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结合,实现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融合,这将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和社会的相互依赖体现在“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即产生“由内及外”的联系。企业价值链上的几乎每一种活动都会和外界发生联系,继而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活动给社会带来影响的同时,社会条件也会给企业施以或好或坏的影响,即产生“由外及内”的联系。企业在实践中必须把社会利益融入核心理念中,从企业价值链和社会环境中找出企业与社会共赢之间的“交叉点”,以此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式。
二、共享价值创造全新商业模式
共享价值创造理念重新设定了企业活动的边界,开辟了企业战略视野,启发企业以崭新的视角发掘新需求、新产品、新顾客、新市场以及有待创新完善的价值链管理方法。创造共享价值的三个主要实践途径分别是:重新审视产品与市场;重新定义价值链的生产力;推动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
1.重新审视产品与市场
社会有着源源不断的巨大需求,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地识别产品或服务中包含的社会需求和利益,以及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公害。这些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变化、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议题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的。企业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持续探索社会需求,有助于发现新商机,挖掘曾经被忽视的市场潜力。例如,在发达国家,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快速发展,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也为企业带来新机遇。
2.重新定义价值链的生产力
企业的价值链与众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员工健康与安全、工作环境与公平待遇等。企业普遍认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支付昂贵的成本,但实践证明,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并非会增加企业成本,反而会增加企业的总体价值。例如,治理环境污染,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可以通过应用更好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环境问题,这将不必耗费企业多少额外成本,甚至可通过改善资源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节约整体成本。实际上,当企业遵循价值共享原理处理价值链中涉及的社会问题时,协同效应会被放大。企业如果重新审视价值链的生产力,改变只强调缩减短期成本的想法,便可更好地开展共享价值的实践。
3.推动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
任何企业都无法独立存在,企业的发展与成功离不开其他企业和社区基础设施的支持。企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都受产业集群的影响。产业集群包括相关企业、供应商、物流系统、产业组织、科研机构、贸易联盟以及标准组织等。在所有繁荣发展的区域经济中,都有引以为傲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它们对促进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产业集群条件不足,则会让企业承受内部成本。例如,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员工素质能力偏低,企业则不得不为此提供额外的培训代价,而性别或种族歧视则会削弱企业的人才库。企业建立产业集群或处理产业集群基础条件的缺陷或不足时,就能创造共享价值。例如,企业培养或吸引有能力的供应商,可产生很多采购方面的效益。可见,通过创造共享价值,致力于促进社区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展,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共享价值创造理念推动企业报告改革
共享价值将会成为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即企业将会开始追求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企业应探索一种价值共创共享的全新组织和运行模式,重新界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塑造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这无疑将给企业带来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变革。相应地,企业报告体系也必须做出根本性改变。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大多数为传统的财务报告。该类财务报告主要致力于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利益相关者开始要求企业披露环境、安全、健康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在这一背景下,综合报告应运而生。综合报告即涵盖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公开报告。
2012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李勇指出,综合报告框架的理念将会对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中国企业报告的改革。自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我国首份综合报告以来,我国已有500余家企业对外公布了综合报告,同时我国企业公布的综合报告的质量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年上升。
企业编制综合报告的目的在于:第一,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并把影响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贯穿其中,建立一个连贯和高效的报告体系;第二,向投资者报告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配置情况;第三,加强对企业资源(财务资源、制造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关系资源)的责任管理,并促进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这些资源之间关系的理解;第四,加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整合思维能力、综合决策制定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关注。与传统报告相比,综合报告使得报告使用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价值创造的来龙去脉。
综合报告将企业战略、治理、业绩、前景和财务、环境、社会等重要信息综合在一起,以揭示并强调这些信息的内在联系,使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这将有利于管理层探索出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2xnj015,项目名称:以行业为基础的业绩自利性归因案例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freeman,r.e. & reed d.l. stakeholders and stakehold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3,vol.25(3).
[2]michael c.jensen,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unfol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m],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