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始终是国际油脂油料大周期的主要决定因素。2018年一季度的拉尼娜现象,导致阿根廷大豆大减产,也改变了全球油籽市场的供需平衡。2018年四季度,厄尔尼诺在持续“酝酿”。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有90%的概率将形成并持续到冬季,有60%的可能性将持续到2019年的春季。
强厄尔尼诺若发生,将导致东南亚一带干旱,可能令国际棕榈油减产。同时,南北美降雨将增多,甚至可能发生洪涝。因此,2019年一季度厄尔尼诺是否形成及其强度如何,对2019年全球油脂,尤其是棕榈油产量影响明显。
美国农业部(usda)2018年12月供需预测报告显示,2018/2019年度(9月/8月)全球油籽总供给预估同比增加4.5%,总需求同比增加3%,期末库存同比增加10%,库存消费比将从上年度的24%增至26%。其中,2018/2019年度全球大豆预估同比增产9%,葵花籽预估增产6%,棕榈仁预估增产4%,完全抵消了棉籽、花生及菜籽带来的不同程度减产量。
全球植物油新年度供需则与之略有不同。2018年12月usda供需报告预估,全球植物油2018/2019年度供给同比增加3.2%,需求增加3.3%,期末库存增加2.2%,库存消费比10.8%,同比几乎持平。其中,豆油及棕榈油预估产量同比增幅均在4%左右,而菜油同比略微减产。
具体来看,由于近年种植油菜的效益一直在下降,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导致2018/2019年度全球菜籽产量预估调减。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盟分别减产228万吨、107万吨和364万吨,中国减产14万吨左右。
然而,依赖于原料大豆的供应充裕以及消费增速的回升,全球豆油市场份额扩张明显,usda供需报告预期2018/2019年度全球豆油产量为5744万吨,略高于全球豆油5698万吨的消费量。
同时,近几年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产量迎来持续丰收,原因主要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树进入旺产期。棕榈为多年生的木本油料作物,经济树龄长达20年至25年,从开产那一年起,其产能释放周期长达20年。
因而2018/2019年度全球棕榈油也很可能会延续近几年丰收的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为1950万吨,比2017年减少约2%,但2019年产量预估将增至2050万吨。虽然2018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略减,但因出口同比减少更多,2018年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反而持续攀升,截至当年12月,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已超过300万吨。
由于种植面积始终高速增加,2018年印尼棕榈油年产量同比增加400万~600万吨,提前实现了此前的增产预期,并且2019年印尼棕榈油产量预估将继续增加250万~400万吨。
基于此,usda预估2018/2019年度全球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棉油等九大食用油品种总产量接近2.05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631.2万吨,增量主要来自棕榈油、豆油、葵花油。其中,棕榈油产量为7226万吨,同比增加298万吨;豆油产量为5744万吨,同比增加227万吨;葵花油产量为1926万吨,同比增加105万吨。
全球食用油消费增幅有限
由于食用油消费较为单一,且人口数量稳定,2018/2019年度全球油脂消费增速预期变动不大,usda预估数据显示,2018/2019年度全球油脂消费量为1.96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579万吨,消费增速为3.04%。从消费增量分布来看,增量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美国。
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增量为103万吨,中国的增量为98万吨,美国的增量为50万吨。就品种来看,消费增量主要来自棕榈油和豆油,其中棕榈油增量为383万吨,豆油增量为238万吨。全球前四大油脂中,豆油、棕榈油份额继续上升,菜油和葵花油份额有所下降。
作为近几年经济增速较快的人口大国,印度的油脂需求增速一直为业内所关注。但是最近3年,国际油脂走强、进口关税不断上调等因素,促使印度植物油进口增速逐渐下降。2017/2018年度(11月/10月),虽然国际油脂价格大幅走低,但印度油脂进口关税不断上调,印度植物油年度总进口量同比反而下降4%,其中棕榈油年度进口同比减少6%。
因价格更具优势,2017/2018年度印度进口来自印尼的棕榈油占比明显攀升。
印度植物油进口依存度很高,在60%~70%之间,棕榈油全部依赖进口,只是因有豆油、菜油、葵花油等替代,印度棕榈油的月度进口弹性非常大。2014/2015年度棕榈油价格处于阶段性底部,较好的进口利润极大地吸引了印度的采购,若2018/2019年度全球棕榈油如期增产,国际棕榈油价格可能延续底部宽幅震荡走势,这可能会使2018/2019年度印度棕榈油进口同比出现回升。
我国油脂库存长期处于高位
近几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豆生产者种植补贴等政策引导下,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将接近1700万吨。不过,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大豆来补充供给不足。由于国际间贸易分歧存在,以及非洲猪瘟影响到我国的生猪养殖,且国内蛋白饲料配方改变,令蛋白粕需求降低,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呈现2014/2015年度以来的首次下滑,随着大豆进口依存度的降低,油厂的开工及压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虽然2019年进口大豆到港和压榨量预期降低,可能会减少豆油等产量,然而过去几年国内豆油等食用油的消费增幅一直稳定在2%~3%的偏低水平,其中2018年我国植物油需求量在3900万吨左右,比上年度仅增长160万吨左右,加之临储菜油的拍卖和出库,形成了近几年食用油库存的积累。
我国植物油消费一直以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及花生油为主,其占总消费量的近90%,2017/2018年度豆油的消费比重达到48.91%,其次是菜籽油和棕榈油,占比分别为25.43%和15.08%。而生产豆油的大豆原料九成来自国外,我国消费的棕榈油则全部由进口提供,而菜籽油的进口来源也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
由于国际大豆、棕榈油丰收,我国棕榈油等植物油进口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我国棕榈油进口量在468万吨左右,2016/2017年度增加到488万吨左右,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或分别增加到550万吨和620万吨左右,而消费并未同步增长,2016/2017年度还有所下降。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棕榈油价格受马来西亚和印尼增产压制,价格偏低,并且出现了较大的进口利润,于是国内棕榈油的库存消费比逐年升高,2018年底达到约16%的偏高水平。
虽然国内外菜籽产量降低,但由于价格偏高,导致我国菜油的消费量也有所减少,库存消费比较上年度略有提升。数据显示,近3年我国菜油消费一直处在550万吨左右,而价格偏高或将使菜油在2018/2019年度的消费降低到450万吨左右。
整体来看,2018/2019年度我国植物油产量预计为2845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71万吨;2018/2019年度国内油脂进口量预计在922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83万吨。而2018/2019年度国内油脂消费量预计为3487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105万吨,增速由2.71%升至3.12%。前三大油脂中,豆油占比由48.94%升高到49.9%,菜油占比为23.23%,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棕榈油占比则升至16.06%,比上一年度的15.08%有所提高,菜油的市场份额继续被豆油和棕榈油挤占。
数据表明,国内2018/2019年度的植物油仍呈现出产不足需的情况,依旧为近几年库存高企后的去库存阶段,并且植物油进口量的多少将成为油脂价格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进口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进口利润,因而进口利润对国内油脂价格的走势至关重要。
上一篇:购买食用油需要八看
下一篇:吃多少油合适?